11月16日,江苏省昆山市首批“美丽河湖”“最佳河湖治理样板”名单出炉。位于瀚天科技城的碧沃丰生物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碧沃丰”)负责的绿地景观河水生态修复项目及雨花塘(景王浜东段)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
让昆山市景王浜水质实现大幅好转的,是碧沃丰研发的一种微生物治理技术,通过在自然界寻找具有降解污染物质功能的微生物,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气体,从而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
碧沃丰参与治理后的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金城内河。受访企业供图
经过10年的发展,碧沃丰从仅有2项发明专利的创业公司,已发展为拥有5项国家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行业内最大的治污菌种库的集团企业。
创业之初:从传统制造向高新技术转型
鲜为人知的是,碧沃丰创始人张斌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是一家从事铜金属加工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2005年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了全国30个严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名单,并责令立即停建,掀起了一场环保风暴。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斌敏锐地预见到,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将被淘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将是大势所趋。于是,他下定决心成立一家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
为找到好的创业方向,张斌前往日本、德国、美国等多地调研。“我发现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这个技术属于环保领域比较前沿的一个方向,当时在国内还是空白。”张斌说。为抢占微生物治理发展先机,回国后不久,他就组织了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导师、博士等参与课题研发,并在高校组建起研发团队。
碧沃丰另一位创始人,现任总裁范德朋回忆,“在公司创立初期,大家都相信环保是一个很有前景、利国利民的行业。但要运营一家环保企业,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产出慢,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
尽管如此,范德朋和张斌却依然坚持扎根这一领域。用张斌的话说,领先一步是先锋,领先三步是先烈,按照正常的商业规律,碧沃丰已经“先烈”很多回了。“就像垂死的病人,把针拔了,就真死了。我想让碧沃丰活,就一定不会拔掉这‘一根针’。”
十年磨一剑:积累超5000个案例居行业前列
尽管在创立初期,碧沃丰并未获得市场青睐,但其技术研发的步伐却未停止。
“微生物治理产品的研发其实也可以看作一个力气活。”范德朋介绍,碧沃丰的菌种均来自于大自然,要找到具备相应能效的菌种,研发人员往往要置身于艰苦甚至危险的环境中,如步入深山老林寻找可降解含木质素的树叶或菌类的菌种、去几千里之外的盐湖寻找耐盐菌种、前往火山区域寻找耐高温的菌种等。
随着涉及范围更广,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微生物治理不仅需要面对前端基础技术研究,同时也需注重应用端进行研发。
“我们卖给客户的是‘种子’,并不是成品。把菌种投放入河道中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才能发挥作用。”范德朋说,“微生物治理应用技术的摸索过程是非常枯燥的。从实验室的内部实验,到现场的小试、中试,得经过很多环节。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不断改进方案。”
经过10年发展,碧沃丰已经积累5000多个案例,并拥有1000多个菌种,成为生物治理领域的佼佼者。今年,碧沃丰销售额预计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50%。
前期的研发让碧沃丰积累了过硬的底层技术。图为碧沃丰实验室。受访企业供图
开启新征程: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
在碧沃丰公司的展厅内,陈列着各式各样“沉睡”的治污菌种。这些菌种将被送至患有各种“疑难杂症”的水域,通过与水的溶解,分解有害物质,解决水域内的污染问题。
菌剂大合照
“这些治污菌种如同药品,碧沃丰就像一个医院。每年都有很多客户直接找上门来,让我们给污染水域‘治病’。”张斌表示,虽然碧沃丰总部基地一直在南海区,但其销售版图却遍及全国各地。
自2017年开始,碧沃丰开始转变经销模式,探索“城市合伙人”经营模式。“‘城市合伙人’是指在一个城市的所有经销商中,选择最有能力和资源、渠道最丰富的团队作为‘城市合伙人’,以成本价将成品卖给这些团队,共同合作一个项目,最终按协议分红。”李智勇说。
近年来,随着污染治理需求释放,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18)》显示,2020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环保产业增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速。
面对行业风口,碧沃丰已经整装待发。吉林、北京、上海、山西、山东、江苏等多个地区,均有碧沃丰的“城市合伙人”驻扎,与他们携手,碧沃丰正准备迎来新一轮业绩增长。
来源 | 南方+,有删减